訊報
2008-04-18
魔鬼躲在細節中 維護世遺須持續
了空
面對多方壓力下,政府終於在週三公佈,對東望洋燈塔周邊的建築物高度作出調整的新規則。表面上看來,在這新規則有兩項主要新舉措,一是將受保護範圍再作擴大;二是對劃分了十一個區域作出了不同的高度規限,其中對備受爭議的在松山山腰正興建原計劃樓高達一百二十六米之超高層建築物所在地段,新規定其高度在五十二點五米高,即該幢大廈將被降低一倍多。無疑,這兩項新舉措理應可受到歡迎的,但關注本澳文化遺產包括長期爭取保護東望洋燈塔的人士,卻對政府這項新規則感到失望,原因是政府在較為關鍵的松山腳建築物高度,並沒有作出有效的保護措施,也就是政府對該地段建築物高度規定在九十米,但這個高度的指標正是民間所反對的。再者,政府今次的對松山周邊建築物高度所作規限的舉措,卻並無作出更重要前提的城市規劃,亦就再次顯露了政府一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弱項。
顯然,政府週三公佈的有關東望洋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高度限制之新規則,訂定了十一個區域建築物的高度限制,看起來是頗為「大堆頭制作」,亦應該肯定政府對保護東望洋所作努力,起碼是作出了清楚劃分和規則,亦就在未來能夠有法可依。可是在另一方面,正所謂魔鬼在細節裡,政府這項新規則卻迴避了備受爭議的松山腳一帶建築物超高的高度問題。換言之,政府將這區域建築物高度近在九十米,其實就是接近松山高度,這樣,未來該區域一幢一幢九十米高的大廈建起來時候,就是製造了龐大的石屎森林,由此其帶來效果就是直接影響到東望洋燈塔景觀。
對於這預先可見的負面效果,政府為何就是堅持九十米高度呢?這是因為中聯辦新辦公大樓已是確定在八十八米高度,為此政府不可能作出大幅降低高度的決定?但筆者以為這是有因果問題。而這「因」是政府當年撤銷了原有對新填地的松山腳一帶建築物高度(二十多米)限制,致使中聯辦選擇在此地段興建現在這一座彰顯莊嚴性的中聯辦大厦,但我們現在看到這座八十八米高的龐大建築物,已是在視覺觀感上不舒服,因為我們所熟悉的東望洋燈塔景觀已是受到了影響。可是現在的景況還未最差,當其後更多九十米高的超高大廈建起來的時候,整個景觀就淪為石屎森林了,亦就不再存在東望洋景緻了。不必諱言,政府之所以硬性堅持不大幅度降低松山腳建築物的高度,除了中聯辦新辦公大樓已建起來外,更大因素未來陸續興建的摩天大廈之背後,是牽涉龐大的商業利益。
這才是教人扼腕,政府的施政是以民為本,還是以商人利益為本?事實上,這兩三年,為何市民對政府管治是出現了信心問題呢?這不是一時一事可促成了,而是由許多大或小事逐漸積累出來了一種意態 。但政府卻似乎並無危機感,官員仍是自我良好感覺。
也要指出的是,民間社會在這幾年間自覺地起來關切維護澳門文化遺產,自發性地採取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爭取行動,這樣的勞心勞力作為,正是彰現了新一代澳門人對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懷有濃厚的愛,而這份愛澳門的情感正是源自於對澳門歸屬感,源自於在回歸祖國的澳門人應作主人翁的認知。這其實亦是一個城市走向進步的原動力─只有對這個地方有感情、有歸屬感,你才會關心,才會作出承擔與付出。顯然,政府老是在叫口號要提高公民意識,但其實官員又有否認知到澳門人對自己身份的確認之演進?或者不客氣地說,許多市民的公民質素較不少官員為高,市民對澳門的熱愛程度較一些官員更深厚。這從市民自覺維護文化遺產的作為但政府卻總是被動地跟著市民訴求作回應的狀況,可以得到印證。
確實,市民的進步比官員更快,對維護文化遺產的認知比官員更加清晰,這可是走向以維護本土文化而逐形成澳門社會價值和人文素養來推動其深層發展。無辦法矣,庸官當道,政府亦就難有作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