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5, 2007

新華澳報:解決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問題

新華澳報

2007-04-24

解決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問題
  
給澳門特區政府與市民的一封公開信:
  
去年,由於政府在沒有公開諮詢與任何環境影響評估的前提下,逕自廢止行之有年的《外港新?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並批准在松山燈塔周圍興建超高層建築,因而引發民間廣泛的批評與反對。一直關注松山燈塔景觀的澳門護塔連線,在中聯辦與特區政府作出正面承諾後的三個月,再次發出公開信,呼籲有關部門開放公眾諮詢及邀請市民共同參與,解決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問題。  

針對松山燈塔下計劃興建超高層建築,引起民間強烈批評破壞世遺景觀一事,中聯辦和特區政府在今年一月底分別作出了正面回應。中聯辦表示:「正責成設計和基建部門科學論証,調整方案,抓緊落實相關工作……關注社會反應、傾聽居民呼聲……繼續依照特區的統籌規劃,在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的支持下,完成新辦公樓的建設。」 而社會文化司司長表示: 「特區政府現正通過文化局與土地工務運輸局緊密協調的運作機制,加快對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問題的解決;特區政府即將發出一項特別指引,就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地段興建中或即將興建樓宇的計劃作出協調和高度調整,務求在更宏觀的層面實行對澳門世界遺產的保護。」
  
面對上述的正面回應和承諾,澳門市民莫不感到鼓舞,並期望有關部門關注社會反應、廣納民意,務求能在保護燈塔景觀以及松山空間品質的前提下找到平衡的解決辦法。但近三個月來,市民不聞文化局與土地工務運輸局有任何關於緊密協調的公開消息,亦沒有向公眾展開任何相關的諮詢。我們並不急求最終方案,但期待政府傾聽市民呼聲,以增加透明度、公眾參與的原則處理社會爭議問題。
  
而近月來,民間仍然高度關注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問題(包括羅理基馬路133至138地段和東望洋斜巷金管局對面等範圍的高樓計劃),不少市民提出各種的異議與批評。在此,我們呼籲特區政府部門公開諮詢各種方案,讓市民有所討論和選擇,我們亦鼓勵市民為了美好的家園,提出更多建議和意見,共同參與解決松山燈塔周邊建築規劃與世遺保護問題。因此,我們歸納近來各方意見整理出以下兩項主要建議方案,供政府和民間參考、討論及選擇:
  
建議方案一:以公開及等價換地的雙贏方式,將爭議地段改為公園與廣場,解決這次高樓與燈塔景觀的矛盾  

新口岸填海區的建築密度其實已經過高,該區的公園面積近年卻不增反降,藝園與何賢公園因新賭場而不斷被侵蝕,新口岸的城市景觀與生活品質每況愈下。就城市規劃的專業角度而言,133至135地段正好位於何賢公園的景觀軸線端點,其實不宜開發。因為縱使大樓依照舊有高度規定而建(限高15至60公尺高),將來從何賢公園向松山看過去,端景將由現在綠油油的美好松山景致,變成一幅讓人無法接受的超大石屎牆,?時由海邊透過何賢公園這個最後景觀走廊吹向松山乃至中區的海風,亦將被大樓完全阻塞,屏風效應將對城市空氣品質的影響可以想像。當局實應考慮以公開及等價換地的方式,將松山腳數筆土地改為公園與廣場,使松山與何賢公園連成一整體的 「綠色走廊」,為澳門市民和旅客在繁囂的都市中留一片淨地。
  
建議方案二:假如不能改為公園與廣場,應暫時維持原高度限制,並盡速制定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基礎的世遺景觀保護計畫
  
《外港新填海區都市規劃章程》及《南灣海灣重整計劃之細則章程》中對建築物的高度限制,是東望洋與西望洋山世遺景觀得以長久保存的關鍵,在未有更合理的規劃前,應維持原規劃的高度限制(放寬高度限制和原規劃高度詳情見附註),以防止危害世遺燈塔景觀的事件一再出現。同時,政府應盡快制訂城市規劃法與城市總體規劃,把世遺的保護具體地融入城規。減少模糊地帶所引致的不必要爭議。
  
今天,一群由建築、城市規劃、歷史文物、環保、藝術,以及學生等各方面市民組成的護塔連線,懇切並鄭重呼籲土地工務運輸局和文化局及早啟動公開諮詢方案和程序,以免在沉寂了近三個月後,突然公佈與民意相差太大的方案,再次引起社會嘩然和黑箱作業的指責。我們亦歡迎所有市民向政府提出建議,或透過 「保護東望洋燈塔景觀網站 http://guialighthouse.blogspot.com」與我們聯絡,共同關注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護塔連線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