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10, 2007

悟塵:官員無文化 城市就無品味你有可能看不到松山燈塔燈光

華僑報 悟塵
2007-01-10

官員無文化 城市就無品味你有可能看不到松山燈塔燈光

--------------------------------------------------------------------------------

 週日中午與朋友到永利飲茶後,為滿足朋友那位五歲半寶貝女兒的要求,我們沿著永利外圍走了一圈。週日時天氣尚冷,但有陽光,風吹動著周遭的花草樹木和旁邊小湖畔,然後是音樂噴泉,構成一幅冬日優閑寫意的景致,小朋友更欣賞這休憩地帶,嚷著要拍照。筆者心裡卻慨嘆,澳門能有這樣舒適環境已是不多了。這些年來,政府批出許多土地給投資者,但能夠做到在謀取生意盈利同時亦用心營造環境以為這個城市品味提升作點貢獻的投資者畢竟實在甚少。這亦是為何市民愈來愈感到城市的壓迫感。市民對那些直伸高空龐然大物的新建築物的設計無美感和無文化品味,不予好評;對所謂城市中的一些新建廣場卻與社區氣質未能融和相處等狀況,也不滿。諸如此等的狀況令人憂慮,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竟帶來了雜亂無章和城市品格的低層次水平,我們要質問的是,政府和商人到底要將我們原本小而精美的城市變成怎麼的樣子?

 要指出的是,一個城市型態發展應是由市民和政府共同商議規劃,而不能只憑商人和政府決定。問題是,由於政府一直不肯切實作出整體城市規劃,而且更甚的是,因為只單方面追求經濟利益,商人的意志似乎是凌駕一切,他們需要哪塊土地要建摩天大廈,政府照批可也。但澳門是否需要這麼多摩天大廈?政府無規劃,官員亦欠缺人文素養,更甚還有貪腐問題,故此私人建築甚具隨意性,而政府的公共建築就無質素可言,導致我們城市的品味格調每況愈下,而一副暴發富樣子令人生厭。

 然而,澳門回歸後,市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在增強,尤其是知識界和中產階層人士對這個城市有願景,他們希望經濟發展同時城市品味更應得以提升,尤其是在澳門歷史城區列為「世遺」後,澳門人身份的確立及與這個城市血脈相通的情感更是漸加強烈,這亦為此人們對於文物保育和歷史城市景觀保護的意識增強。可是,很奇怪現象是,市民保護意識較之政府官員更自覺與堅持,為甚麼會這樣呢?最簡單兩個例子,一是社工局藍屋仔拆建問題,是民間社會表達保護訴求後,政府才暫緩了計劃要作民調和再研究,結果會是怎樣尚在等待政府的最終決定,但願這個決定不會令市民失望。至於另一個更迫切的事情是保護東望洋燈塔景觀,這亦是由民間發起的保護呼籲,有熱心人士還設了網站,當中,政府放寬了新口岸松山腳一帶的一三至一三八多幅土地的建築物高度限制,未來是會去到九十米甚或一百三十五米,「這系列高層建築一旦建成,將猶如築成一大座環形石屎牆,從新口岸一方面將松山團團圍住。九十米高的高層樓宇,剛好與九十一米高的松山頂扯平,一三五米高約五十層的建築,把松山壓成了侏儒,東望洋燈塔的燈光只能為高廈「打光點綴」。但這樣的話從此以後,一直伴隨澳門人的東望洋燈塔的溫暖光芒就被這些摩天大廈遮擋了。

 問題是,一受保護的東望洋燈塔,在其緩衝區竟建起高於燈塔的摩天大廈,這無論從保護景觀以至環境和諧協調都是相違背的。二是松山作為澳門半島的市肺,但未來被高層建築物包圍,我們現已少有的休憩區的周圍環境亦遭人為破壞了。三是長期以來,社會共識都是建築物不能超過松山,但政府為何領先破了這社會共識與保護價值呢?四是政府如此漫不經心的對「世遺」景觀的保護工作,亦令人憂慮澳門有一天會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對澳門形象造成打擊。

 筆者從「中國網」看到一篇報道,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去年十二月十八日談到內地「世遺」保護問題中指出,目前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確實存在著「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確實存在著某種「建築性破壞」和過渡的開發。他表示,「完全理解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希望通過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高當地知名度、刺激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美好愿望,但是必須指出,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樣的一個層面,那就談不上文化的自覺,而是一種功利主義掩蓋下的更加有害的文化愚昧:」毫無疑問,孫部長這番說話對澳門政府甚有警醒作用,遺憾的是我們官員並無這樣的文化認知水平,更欠缺對這個城市的願景與承擔。

 特區政府是否應省思一下對我們城市的品味格調提升和文物保育工作等問題,是時候切實提出城市規劃和完善文物保護法例,事實上,我們不但只要經濟快速發展,更需要真正的文化建設,因為這是維繫澳門人對這個城市的根源,是凝聚著民眾對澳門的歸屬感,更要指出的是,「愛國愛澳」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有實質內涵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