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23, 2006

澳門日報:優質混沌 東望洋山下

澳門日報
2006-09-20



優質混沌
東望洋山下



這是一個故事的名字

。很多年前,老師寫了這個故事,故事情節、人物、結局都忘得七七八八,也許就是這個名稱,叫我印象最深刻。梁錦松當年引用《獅子山下》的歌詞來勉勵港人,有人Buy有人一笑置之;然而對澳門人來說,不可謂不是一次本土意識的覺醒,或者失落;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獅子山下”的集體記憶本來就是渡海 踱迢

而來的,另一方面梁對《獅子山下》的引用———無論成效如何,的確說明了,集體記憶對確立和鞏固“文化認同”的重要性。《東望洋山下》似乎還沒突破《獅子山下》的框架,然而卻明白地告訴我們是在“東望洋山”下的一群,雖然有很多從流行文化而來的集體記憶都在“獅子山”下。

東望洋山下其實還蘊藏着很多故事。雖然東望洋和松山,沒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曲,但其實山上山下都凝聚了很多澳門人的集體記憶,每一天都有人在做運動,有學生在上體育課,有人在打回力球,有人探訪防空洞,有人在談心,甚至有人在排練舞蹈……,這些都是一代連一代的事情,為保護東望洋燈塔景觀,澳門從來有着嚴格規定,限制新口岸松山腳一帶建築物的高度,避免遮去海岸遠眺東望洋燈塔的視線,最近政府放寬了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帶建築物的高度限制,難怪馬上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反感。一篇在網上流傳的文章表示“保護作為澳門象徵標記的松山東望洋燈塔景觀不受破壞,是身為世遺城市的當代澳門人的重要責任!”這是重要的提醒,但更重要的是,近年在“發展”的前提下,“記憶”的公共性和文化意義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在官與商的合作下,不少承載着澳門人集體記憶的建築物及景觀,都漸漸被破壞甚至絕跡,難道值得保護的,真的就只有“歷史城區”一帶的空殼建築?市民在愕然後嘆息之餘,還可以做些什麼?

作為政府領導層的一員,梁錦松可能不算很稱職,但他起碼明白到集體記憶對一個城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