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16, 2007

團體擬向聯合國 投訴澳門護塔不力 專家警告燈塔附近建高樓影響世遺資格

華僑報
2007-07-16

團體擬向聯合國 投訴澳門護塔不力 專家警告燈塔附近建高樓影響世遺資格
  

昨日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兩周年,然而這兩年來本澳民間正奮力展開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動,當中除了不斷發出呼聲向政府提出訴求及引起公眾關切外,有團體近日正準備去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澳門政府並沒有切實保護東望洋燈塔,從而令燈塔景觀將遭受破壞的命運。有內地專家警告,一旦在燈塔附近建有高樓,會破壞歷史原貌,有可能影響到澳門世界遺產的資格。對此,特區政府必須從澳門整體利益以至世界共有文化遺產要保護好的最高利益來考量,盡速認真採取實際舉措保護本澳文化遺產。
 
顯然,松山東望洋燈塔的保護問題,不僅是本澳民間社會熱切關切的事情,亦已引起外間關注,據葡文報章引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顧問Richard Engelhardt對本澳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表示憂慮的訊息。他表示,一直以來,該組織密切跟進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以及澳門城市發展對歷史文化城區的影響,他對東望洋燈塔的保護表示憂慮,有可能會將此問題提交教科組織大會討論。
 
不必諱言,在本澳文化遺產的景觀在經濟大潮和城市發展下,正面臨遭受破壞的嚴峻問題。這在民間社會正爭取東望洋燈塔景觀保護之際,西灣主教山教堂的景觀又將面臨被破壞的問題,就在美麗的西灣景區對開的黃金地帶,有發展商計劃興建高達五十層的摩天大廈,民間關注團體質疑此龐然高樓會直接破壞西望洋山的山脊和海岸景觀,而發展商更在香港事先張揚最快在本月推售樓花。然而政府是否已批准五十層樓的高度呢?卻未有明確訊息。
 
內地專家對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十分關心。素有「中國古城鎮守護神」之稱的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日前在本澳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興建高樓遮擋松山燈塔、破壞世遺景觀、破壞西灣海岸景觀,是「違反了澳門全體市民的整體利益,違反了全世界人民的要求,強烈要求有關部門重視。」
 
盡管在民間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政府將松山的建築物高度下降到九十米,即同松山高度相若。但是,阮儀三教授認為政府這種「讓步」是無補於事的,他強調:「燈塔無擋住,但看的人會被擋住,燈塔是給人看的,所以不是說九十米的問題,很可能五十米都有問題,因為視線有視線的角度,燈塔在這個視線上,從旁邊都看不見它,燈塔本身是指示航道的標誌,人們也曉得這是澳門最高的象徵,你現在把它擋住了,那這個樓你是突出你自己。」阮教授指出,燈塔是歷史、是古董、是遺產,它的景觀不能被破壞。
 
他並說,學術界早年已確立保護世遺不光是指單幢建築,還強調一個環境是與歷史遺址共同存在的。阮教授指出,對城區文化遺產要有整套保護的規劃,而且是整個城市環境大面積的保護,要在城市重要古蹟周邊留有視線通道,而這通道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大街上看到、海邊上看到,從一個歷史景點和另一個歷史景點之間視線應該是互通的。保護區的概念,不單是世遺的保護範圍,而是整個城市景觀的保護範圍,例如在上海的法定概念,在老城區劃定十一個保護區,足足佔整個城市面積七分之一。
 
阮儀三教授斷言,假如世遺周邊環境被破壞了,澳門遭除名是早晚的事,然而這會為澳門人帶來重大的災難,就是把歷史記憶割斷了。他指出,在過去二十年內地經濟發展對保護歷史文物帶來很大破壞,造成很多深重和不可挽回的歷史教訓,澳門不應重蹈覆轍。他誠意地向特區政府建議「不應被經濟發展衝昏頭腦,否則以後給世人所唾罵!」保持清醒頭腦,作出適當調整,否則得不償失,以往內地要後悔的事實在太多,「澳門應切實記取教訓,歷史遺產也是澳門的重要財富。」
 
另一方面,國家歷史名城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景慧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保護範圍層次不同有不同要求。就以內地的文化部門根據文物保護法是定出遺跡的「保護範圍」、「建議控制地帶」類似緩衝區的概念。此外在城市規劃法上,部門根據保護的需要再劃一個「環境影響區」,用這個地區來更好協調遺跡的景觀需要、歷史環境需要,由此形成一個三層結構的保護概念,較好的解決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因為這三個層次的保護要求亦有所不同。他說,保護範圍本身要求非常嚴格,它的建築應保護全部歷史形式、維持歷史原來面貌;緩衝區內是可以發展、建新的建築,但是有附加條件,就是建設不應影響文物本體;環境影響區的建築限制就較寬鬆,從更大範圍解決城市發展的矛盾。至於如何落實具體條文,要靠當地規劃部門研究。
 
說到澳門情況,王景慧表示,保護文物周邊環境的協調,除了景觀意義,另外還要反映它原來的歷史功能,讓我們理解這個古建築在歷史上產生甚麼作用,像大炮台,它原來防守的範圍在哪?遊人應該循大炮的方向往外面,應該看到海岸線、看到海平面,這是原來大炮要防守的範圍,但如果在這個範圍中有一些建築阻擋了視線,那就顯然跟原來的意義不一樣。另外燈塔是指示船隻航行的標示,那麼在海上航道應該看到它,反過來,在燈塔上也應看到航道或海邊。又如媽閣廟,是一個人們祈求海上平安的神祇,現在無論在全國或是海外,凡是有海、有船隻航行的河道都有媽祖廟,所以媽祖廟往往是建在水邊,但今天像澳門的媽祖廟,已經離海岸線很遠。媽閣廟與水邊之間仍然有一片平地,保持與海洋的聯繫,保護一座廟很重要,但如果沒有海,你能想像媽閣廟與航行的關係嗎?
 
不過,王景慧認為阿婆井的保存得很好,「不但保留當年的建築,還保留了當年的生活模式,本地老居民一直像百年前般在阿婆井前地的樹蔭下歇息、納涼、進行社交活動,這就保存得很好,這些人文意義不應與世界遺產割斷。」
 
毫無疑問,無論內地和外地專家都關切著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尤其是內地專家的肺腑之言實對特區政府甚有警醒之作用,只是對這些彌足珍貴的意見,政府決策層又是否聽得進耳以至作出有利澳門、有利國家和有利世界的保護文化遺產政策呢?再者,當民間社會尤其知識分子和關注保護文化遺產產的團體,都自覺地去守護著我們寶貴文化價值的時候,政府是否應有更積極舉措呢?且不要再空口講白話,要以有效的實際行動告訴市 民作為政府應有的作為!◇
 
本報記者 悟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