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4, 2007

文化局對近來一連串保護世遺事件的回應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新聞稿, 23-01-2007
保護文化遺產 推進文明發展

踏入新的一年,我們面臨著新的工作挑戰。今天我們提出的“保護文化遺產”,當中的“文化遺產”要比過去一般人所認識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等等有著更廣闊的內涵,當然也不僅包括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我們將要保護的“文化遺產”,包括了有形和無形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2006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正式生效,對於世界各國清點、調查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具體要求;2006年6月,國家公佈了中國首批共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並於9月正式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顯示了國家的充分重視。
作為世界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和教育、推廣工作,仍將是我們新一年“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我們將嚴格遵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與全體澳門人一起切實履行世界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自從“澳門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以來,文化局開展大量工作,對“澳門歷史城區”內的文物點及已評定的建築和區域進行修繕和景觀整治,至今完成了三十多項有關工程,並且還就澳門歷史城區部分文物點的旅遊管理和景觀改善開展了規劃研究。我們一直嚴格保護緩衝區的景觀協調,對緩衝區的建築規劃作了大量的嚴格審批及發出意見;2006年通過行政長官批示,以法規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對緩衝區的保護。我們對於澳門世界遺產的保護,並不僅僅局限於各種的修復工程和建築審批,當中還涉及許多基礎性、建設性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工作,例如對於文物的建築結構的檢查、文物建築的測繪、歷史建築的原始材料分析等等,文化局同樣非常重視這部分工作的開展。

澳門正處於一個城市急速發展的新時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帶來越來越多城市建築的興建及城區的規劃發展,這對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建設同樣涉及廣大市民的利益和福祉,也關係到整個社會文明的構建與推進,我們一定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關注一系列城市建築規劃對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所將帶來的影響,增進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聯繫與合作,尤其要以廣大市民的利益及子孫後代的福祉為依歸,守護好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和世界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及世界遺產的保護規劃和發展

文物保護法修訂和“世遺”緩衝區的保護

現行的文物保護法規是經過長期的醞釀與修訂而成的,基本上涵蓋了本地區最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文物建築。經過多年的實踐,尤其是在澳門歷史城區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中,得到了聯合國科文組織“世遺”專家的充分肯定,應該說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自從“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被宣佈成為世界遺產後,為加強對世界遺產的保護,特區政府已成立法律工作小組,開展相關法律的檢討和修訂工作。文物保護法的修訂除了要充分考慮現行法例的要求,涵蓋兩法例之各部分及刪除不適當的條文外,還需要加入“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後須遵守的情況,在整體上加強各政府部門就文物保護工作上的協調與溝通,同時在文物保護與維護景觀環境的大原則下,兼顧各法例條文的可操作性與前瞻性,制定出覆蓋全面需求、有利整體利益的文物保護新法例。目前已完成現有相關法規的分析以及收集各相關部門的法律意見,並且研究內地關於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的管理和保護法規,今年將確定本澳文物法規的修訂方向和框架,以進一步制定出修訂草案。

而有關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緩衝區保護,2006年7月,行政長官以法規頒布的形式,依法定出了緩衝區的具體範圍,這項緩衝區的劃定,範圍比以前實際實行和控制的文物保護區域有所擴大,並沒有任何的縮小;緩衝區的相關規劃,都按照澳門本身的歷史特點、地理特徵、海岸線以及整體街道網絡的分佈來劃定的。所有緩衝區內興建新的建築或拆除舊建築,都受到保護、監管及控制。長期以來,在澳門歷史城區的緩衝區內規劃發展,我們都嚴加把關,將來更會聯合多個政府部門,對各類建築計劃予以嚴格審批。

 

澳門世界遺產多個歷史建築的修繕

過去一年多來,文化局同時加緊對 “澳門歷史城區”內的一些重要文物點進行修復,包括鄭家大屋的工程、玫瑰堂的改善,以及聖老楞座堂屋頂的修復等。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我們也把上世紀九十年代修復時其中三個拱洞原來用水泥抹灰還原為砂灰表面,使得文物的原真性得以保留和突顯,也令整個牌坊的景觀外貌更為協調。

 

鄭家大屋的修復進程

社會比較關心的鄭家大屋的修復進展方面,從2001年7月特區政府取得大屋的業權後,首先整體架設臨時性支撑工程。而為了防止建築物受到更多的破壞,便在鄭家大屋四周設置鋼架,搭建臨時屋頂,防止雨水侵蝕,也方便工作人員從事現場調查研究。此後,拆除潛建物、清理堆積了數十年的垃圾、維修入口門樓等,都耗用了一定時間。之後文化局邀請了內地著名的嶺南古建築專家率領古建專業人員對鄭家大屋進行調研,協助制定鄭家大屋修復的初步方案。有關方案在2003年3月完成,在文化局審議後,隨即邀請該古建築專家進行深化,並於2003年12月制定了鄭家大屋修復的施工圖設計。

首個階段的結構性修復最為重要,當中除了進行建築牆體、屋頂、樓板的加固和復原外,還必須記錄所有隱藏起來的建築物建造時的原始痕跡,推敲、論證及盡最大的努力還建築原來的空間佈局。必須詳細記錄和考證所有遺留下來的建築構造和裝修、裝飾細節,以備進入建築修復時可以順利進行。文化局從2003年中就已經開始了這一階段的工作,相關修復工程從該年9月開始,到2006年9月完成,將建築群分為五個區域,共進行了五期結構性修復工程,其間除了達成原來的目標外,還在建築群內發現了一些很有特點的構造,例如在中央大屋內發現了隱藏的閣樓和某些令人費解的管道及間隔,還有基地上最早建築時的地台等。

第二階段的建築修復已經在去年的11月展開,主要是對原有建築門窗、裝修和裝飾的修復,預計在今年內會完成。第三階段的前期工作也會在本年內確定,並爭取在年內實施,期望能在2008完成全部修復工作。

 

文化遺產保護非局限於保護清單

文化局的文物保護和修復,並非僅僅局限於澳門歷史城區及已被評定的128項文物保護清單,這裡有個例子將有助大家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工作。

去年文化局收到一位廟宇管理者的來函,要求協助維修位於福慶街8號的黃曹二仙廟,以保留該廟的歷史遺蹟,信中還表示希望廟宇被維修後能重新開放予公眾。

該廟宇位於包公廟的保護區範圍內,但不是已評定的紀念物,也就是並未被列入128項保護清單內。文化局在了解和評估後發現,這座廟宇樓下擺放的是龍母娘娘,二樓則是黃、曹二仙,建造年代最晚在光緒乙巳年(1905年),其歷史跟相鄰的已評定紀念物南山廟、包公廟、睡佛堂和呂祖廟相約。二樓仍然保留著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的祭壇、恭桌、神案、牌匾、香爐、燭台、木椅、鐘和鼓等,還有原來的各個神像。然而該廟的建築狀況相當惡劣:承重牆體有多處地方開裂;瓦屋頂和牆身水跡斑斑;屋頂木檁條腐爛程度嚴重,有的甚至有墮下的危險;包括二樓樓板的室內木構件被白蟻侵蝕的情況相當明顯。

經過分析,保護這個廟宇,無論在文物保護、文化多元、宗教自由、城市特色等各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文化局對該廟宇進行了修復工程,現工程即將完工。

 

文化遺產保護的多方位工作

事實上,文物保護涉及更多的基礎研究和科學分析等工作。對於文物建築來說,建立起完整科學的記錄是一切保護工作的基礎,文物建築的測繪便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因為只有測繪圖紙能最形象詳盡地表現出文物建築的現狀,是任何文字表述都不能代替的。

在本澳文物建築清單中,有很多建築尚未測繪,為保護工作帶來不便。我們必須盡快對未曾測繪的文物建築及具價值的建築進行測繪和記錄,評估狀況,然後因應情況的不同制定緊急或長遠的管理及修復計劃。文化局去年已基本完成一些教堂、大型廟宇及部分主要建築的測繪,今年將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希望兩年內完成所有文物建築的測繪記錄。此外,也將繼續進行建築內可移動文物的記錄工作,特別是廟宇建築的文物記錄,以防文物的流失。

除了測繪,今年會對一些中式結構的文物建築,特別是對廟宇建築進行結構性評估。由於它們多是木結構,容易受自然環境影響而出現不穩定的情況,而且由於室內一般有燒香的傳統,燻黑的結構不易察覺問題的所在。因此定期的檢查是必須的,一旦發現問題,就馬上進行研究處理。

其他基礎工作還包括,對文物建築的原始材料進行物理和化學分析,對文物建築結構的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統的利用等等,都是我們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

 

澳門世界遺產景點介紹牌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有關規定,世界遺產地必須確保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展示、教育和承傳後代。自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界遺產之後,文化局就“世遺”景點介紹牌、指示牌的設置作了積極籌劃,一方面加強景點史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一方面對整體景觀作出了細緻的考察,就介紹牌採用何種形式,選用什麼質材以及大小等問題作出了廣泛研究。現時我們已經取得了初步的設計方案,同時也初步選定放置的具體位置。

由於介紹牌的文字介紹必須精煉、準確無誤,我們現時仍加緊研究和撰寫;另一方面,介紹牌的具體設置安裝,我們也還需要徵詢更多的意見和建議,尤其要與有關市政管理部門及景點的業權者協調並取得共識,希望能盡早在今年內陸續地開展設置安放工作。

 

新一批文物大使培訓計劃

“世遺”介紹牌的設置,將有助於各地遊客及澳門市民增進對各個景點歷史及文化概況的了解,然而,更深入的認識,以及社會整體對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的建立和鞏固,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宣傳、推廣和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重視各個世界遺產地對當地青少年的教育和推廣,這方面澳門在過去取得一定的成續,未來,文化局也將進一步投入資源,持續不斷地在社會上開展各種推廣和教育活動。

2007年,我們將會全力鼓勵和協助文物大使協會開展新一批的“文物大使"培訓活動。這個協會是由文化局所培養的全澳第一批文物大使組成的,在過去的四年中,這批文物大使不僅為澳門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的介紹、導賞和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累積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知識和經驗,現時他們正陸續大學畢業,或從海外學成歸來,富有朝氣和熱誠,又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文化局將聯同其他政府部門一起,協助文物大使協會發揮所長,開展新一輪的文物大使培訓,計劃將在本澳各中學公開招募學員,透過專業化的訓練,於今年七月中旬完成對三十五名文物大使的培訓。

 

學界推廣活動資助計劃延長至年底

與此同時,文化局在去年推出的“澳門的世界遺產──學界推廣活動資助計劃”,原訂至今年二月截止,現我們決定將延伸至2007年底。這項計劃,是由文化局提供資金與技術協助,鼓勵包括大專院校的學生、中小學教師學生,發揮創意和特長,開展豐富多樣的,與澳門世界遺產宣傳教育相關的各種教學、培訓、展覽、影像創作、刊物及書籍出版等活動,從而起到深入推廣“世遺"的效果。從我們已經收到的申請項目來看,既有融入日常教學的教案、課件設計,有舉辦公開的社會性推廣活動,也有頗具創新意識的課題研究,確實起到了調動學界創意、發揮各自優勢的作用。因此,今年這項資助計劃的延伸,我們將更加主動地向各校師生推廣,爭取搞得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並且,在一系列的資助項目中,如果有重大創新或顯著成果的,還將由文化局作出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向社會公佈並在更加普及的層面作出推廣。

 

製作澳門世界遺產景點冊頁單張 

除了在學界的推廣,面向社會普羅大眾,我們將陸續推出“澳門歷史城區”單個景點的介紹冊頁或單張,將現時一些具有比較完整史料和圖片的景點資料整理出來,以圖文並茂的製作呈現給廣大市民和遊客,使讀者通過這些資料,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有關“世遺”景點的文化歷史背景、建築特色及其背後的軼聞故事等。

 

面向公務員舉辦“世遺"講座

今年,我們還將進一步把“世遺"的宣傳推廣延伸到各個政府部門,強化整體公務員對保護“世遺”及本澳文化遺產的意識。這是繼過去我們面向學校舉行“學生文物之旅",“全澳教師文物之旅",以及面向社會團體、專業人士舉辦的講座及“世遺”導賞參觀的基礎上再度擴大層面。我們將走入政府部門,為廣大公務員舉辦系列講座,利用周六周日及假期組織實地參觀,希望此舉能有助於全面提高各個政府部門及整體公務員對文化遺產的深刻認識及良好的保護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其他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全球性的關注,因為它同樣是人類社會在漫長歷史中創造產生的一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它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根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我們國家從2000年開始就很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動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申報項目,目前,我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已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國也於2004年8月,正式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去年,國家公佈了中國首批共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國家還於去年9月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全方位地開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清點及整理,並將推出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它的保護、弘揚及承傳。

 

開展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工作

對於澳門來說,我們也有着與其他地方共通的,或自己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體現了澳門人的文化創造力,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是澳門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做好本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護工作,不但是為全人類保留和承傳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同時也將有助於突顯澳門自身文化特色,強化澳門人的身份認同和精神凝聚力,使我們的城市特色、本土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及發揚光大。

因此,對於本澳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將成為文化局未來一項重要的持續性的工作。今年,我們將首先借助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力量,對廣東省首批7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本澳的情況進行調查。繼而開展對本澳所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包括土生葡人在澳門歷史進程中所形成、創造和產生的。之後,再進一步研究是否制定出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的評定標準,以及相關的系列保護措施。

 

“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推廣活動

為了加強我國人民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中央人民政府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日",藉由舉辦一系列推廣活動擴大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去年文化局積極響應了這一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7年6月9日將是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國務院為今年“文化遺產日"定出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在這一主題之下,全國各地可以依照當地的不同特點,舉辦相應的各種活動。

為了配合這一國家行動,我們計劃在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在澳門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有(一)盡可能地開放更多的“世遺”景點供市民和遊客參觀,同時派出文物大使及相關專業人員駐點提供導賞服務;(二)在“澳門歷史城區”内一些連接景點與景點的空間、前地和廣場,舉辦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活動。(三)“世遺”景點盧家大屋除了繼續展演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及絕活之外,在“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期間,增加引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表演藝術;(四)中央圖書館將推出本地文獻珍藏展覽及舉行系列講座。

 

整理保護本澳的民俗文化

澳門的文化風情、傳統習俗、民間工藝,乃至口頭說唱、典禮儀式等等,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個特點,是以人為載體的,具有 “活態性”,有些遺產將隨著人的消逝或某個字號、某家店舖的結業而蕩然無存。因此,我們也將秉持著搶救、保護與承傳的精神,加緊展開對本澳民俗傳統文化的搜集、研究和整理,我們將大力支持和發動民間的力量,透過資源的妥善利用,促進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留、傳播和繼承,例如通過鼓勵和支持民間社團出版民俗文化書籍;對於一些有重大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乃至老店號、手工藝等,積極作出資料搶救,以及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檔案和文物等。

 

形象化宣傳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可或缺的是首先要使更多市民認識和了解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很早開始,我們就很重視通過形象化的活動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局澳門博物館先後舉辦了《海天秋月——中國古琴文化展》﹐《剪語乾坤——瑞士及佛山剪紙》和剛開幕的《迎新接福、一紙萬象——楊柳青年畫展》,除了推動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外,也特別為學校和莘莘學子安排了生動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教育。在本次楊柳青年畫展期間,學生們可親手用傳統的形式來印製年畫,認識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紙張和雕版印刷術,也可通過導賞從楊柳青年畫中領會不同時期的傳統民俗和歷史文化。

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一課題,歡迎民間各界人士向我們提供線索、提出建議或作出推薦,共同推進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事業。

 

“鄭觀應文史檔案中心”的籌建

鄭家大屋期望在2008年全面修復之後,我們有計劃在該處合適的地方建起一個資料檔案相對較完整齊全的“鄭觀應文史檔案中心”,整理、搜集和滙藏盡可能多的有關鄭觀應的各種原始檔案和文獻。

澳門博物館已在2005年成立了工作小組和啟動了各項籌備工作,包括作為軟件的資料收集和鄭觀應文選的整理及出版工作。近期除了陸續收集鄭家文物並進行修復之外,澳門博物館對鄭觀應的專題研究也有了初步成果,其中相關論文和新徵集的鄭觀應部分珍貴文物圖片已刊載在2006年第60期《文化雜誌》。與此同時,澳門博物館還與上海圖書館開展了一項長期的合作計劃,以上海圖書館館藏的鄭觀應原始檔案文獻,整理及出版《鄭觀應文獻選集》系列叢書。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今年內將陸續出版多冊鄭觀應文選,其中經已編輯完成將在近期付梓出版的有:《鄭觀應友朋往來手劄》和《香山鄭慎餘堂待鶴老人囑書》兩部,而其他鄭觀應的名著《盛世危言》等也將稍後陸續出版。這些文獻的出版,作為第一手資料將有助於推動對鄭觀應這位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及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和史料的研究,也將開拓和豐富作為澳門“世遺”景點之一的鄭家大屋之文化內涵。

 

豐富本澳文化遺產研究的寶庫

歷史留給澳門的文化遺產是極為豐富的,不論是物質遺產或是非物質遺產,當中都要依靠大量有深度的歷史研究、學術研究來發掘和傳承。文化局今年也將有系列極具份量的學術研究著作出版,題材廣泛,涉及到文化、歷史、軍事、司法、宗教及建築藝術等等。

其中有:《廣東──澳門日誌》,這是一本18世紀荷蘭商船來往於廣州和澳門進行貿易的日常記事,從中反映了當時澳門商貿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澳門防禦.軍事四百四十年》,由一位專家撰寫,書中配有大量難得一見的,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澳門城堡建設、海軍角色及武裝設備的插圖;

《十九世紀澳門基督教之角色》,這是一本全面反映十九世紀澳門基督教存在與傳播的資料滙集,分析了當時基督教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澳門聖保祿教堂:中國巴洛克風格之初露》,這是一本研究聖保祿教堂建築藝術的專著,指出了教堂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影響了之後中國的相關建築,具有劃時代的價值;

《澳門紀略》葡文譯本,《澳門紀略》是澳門第一、二任海防軍民同知印光任、張汝霖所研究撰寫的歷史上第一部全面介紹澳門歷史的書籍,有大量澳門地方第一手資料,介紹了澳門的歷史、地理風貌、中西文化、風俗民情、民間技藝等。葡文譯文還加入大量注釋,有助於中西交流的研究。

此外,還有《明清澳門涉外案件司法審判制度研究(1553-1848)》、《吳漁山集箋注》,以及研究十六及十七世紀澳門女性情況的《半邊天》。

我們希望,隨著這批澳門歷史研究書籍的誕生,能夠進一步豐富本澳文化遺產研究的寶庫。

澳門博物館配合農曆新年和楊柳青畫展,特別設計製作了年畫和利是封,都採用了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楊柳青年畫作為設計,澳門博物館將由本周末起至農曆新年前,向參加工作坊和導賞參觀的學生、市民及團體免費派發,每位參加者可獲得兩張年畫揮春及二十個利是封。展覽期間澳門博物館逢周六周日下午三時設有公眾導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