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0日下午在《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現場,令我驚訝的是,居然有大約一百名市民出席了這項活動,而且出席者發言十分踴躍,除了主持人邀請發言的兩三人外,還有二十多位朋友主動發表意見。
現場感受到的氣氛,除了已經耳熟能詳的理性發言,例如,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不只是澳門自己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不能壞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從整體城市規劃的方向著手;質疑政府在整個變更規劃、放寬建築高度過程中,政策溝通的粗糙等等......還有更多的聲音是關乎文化認同的,提得最多的一個詞是集體回憶,大家熟悉的關於澳門街的一些記憶正在快速地被另一些東西替代,新的城市意像在填海區矗立起全新的澳門形象。
近年,澳門的城市發展像一部不能停歇的堆土機向半島的東南方推進,抵達水岸邊後,繼續填土前進。而身後的舊區,是凋敝的本土經濟與壅塞的社區空間以及廁身其中作為樣板的歷史城區建築物,留待有權勢者擇肥而噬,逐步進逼,終至撕裂既有的城市生活紋理,遮蔽熟悉的天空際線。
因此,在現場感受到的,有另一種極度憤怒的情緒。從一個又一個的發言中可以知道,這種憤怒的情緒並非對甚麼抽象的社會發展概念的抗拒,而是一個一個生命個體對生存空間受到侵蝕、生命意志不受到尊重,社會參與權利受到剝奪的宣洩。
大家都在問,那我可以做點甚麼?政府決策的過程、城市空間的塑造,我都被排拒在外,我可以做點甚麼?無權勢者的權力是甚麼?歷史經驗與世界各地的經驗告訴我們,無權勢者首先得讓自己有能量,自己賦予自己權力,然後集結起來,發出聲音,爭取每個人應得的權利,捍衛社會的公義。保護松山燈塔景觀,不只是保護世界遺產,也是建構我們對這個城市的集體回憶,更為了捍衛這個大家安身立命之所明天更好的生活。市民的參與,才是塑造城市歷史與空間的關鍵。沒有市民的參與,這座城市不會是適合人居的城市,終將成為投機之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