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04, 2006

悟塵:救救燈塔!救救世遺!

華僑報 悟塵
2006-12-04

傳統美麗認知價值因發展而逐漸消失救救燈塔!救救世遺!

--------------------------------------------------------------------------------

就在立法會辯論政府明年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的上週五,筆者的手提電話收到一位朋友訊息的呼籲:「救救東望洋燈塔!」在這簡短訊息中指出,在東方拱門(生鏽鐵)旁邊將興建的多幢樓宇,高度由九十至一百卅五米不等,比海拔只有九十一米高的松山平過或高出一大截,屆時松山燈塔就會被一幢一幢大樓遮擋了!

 與此同時,在議事大廳,多位議員亦就本澳城市規劃、環境和景觀保護和綠化等問題,發出疾呼聲音。當中直選議員關翠杏憂慮,一排排高層樓宇在海邊建成之後,會否產生「屏風效應」,令澳門整體利益受損?立法會副主席劉焯華亦指出,未來的澳門半島成為一個「鑊」型,而舊城區就處「鑊」底部時,「廢氣在『鑊』型裡如何排出去,最終會對居民的生活素質造成好大影響,好值得注意」。此外,直選議員容永恩,梁慶庭和陳明金等,都關切地提出了環境保護和綠化問題。

 至於官員則有其技術角度的解說,運輸工務司長歐文龍回應表示,南灣湖一帶工程的審批會考慮到很多因素,除「都市總規章」外,還包括景觀及屏風效應等均有考慮。他還解繹,屏風效應一般指樓宇建築即天幕等阻礙了自然風的流進流出,使該區空氣轉差等的概念,要避免此情況,在很多建築設計中均有處理方法,其中一個在街道上設置通風走廊,以至在建築物形象等方面可加強通風,令該區空氣流動。他表示,現時南灣湖的cd區,在舊規劃中已有很多相當高的高樓設計,新的高樓設計更符合現代的氣體動力學的外形設計,令疏通空氣的效果增加。 作為市民,是認同議員的憂慮抑或相信官員的解說呢?筆者取態是前者,簡單的事實,包括有年青和年長的居民向筆者投訴(亦有筆者切身感受),今年本澳夏天特別熱,這是大氣候之緣故,但熱得來是特別悶熱,尤其是中區一帶呼吸不暢順,不少人感到胸口悶著,這當中原因不少,其中一點是高樓大廈愈來愈多,人們更憂慮的是,這些海邊的五十層高大樓陸續建成後,澳門半島的空氣變得更差,我們的健康環境如何得以保障?

 顯然,除了空氣質素問題外,還有城市景觀問題。事實上,現在不少先進城市對於海邊建築的高度是有嚴格規定,因為城市景觀及其優美海岸線是為公產,絕不可因為經濟利益而遭到不可挽救的損害。由此而言,若政府繼續讓這一幢一幢摩天大廈豎立在海邊,這就有如在澳門半島建成一道石屎圍牆,我們原有景觀和城市特有氣質就被完全破壞。

 而事實上,澳門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原優美海岸風光已被破壞得蕩然無存。本報副刊作者陳截在其「望松居」專欄有一篇文章《被撕爛的彩虹》,就澳門這些年來的填海作出批評,澳門西灣和南灣原是我們最美麗的海灣,但在澳葡政府時因為「發展」卻消失了。這早在一九三二 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形容澳門是「在東方擱淺的彩虹」。該作者艾德加.艾倫.福布斯從香港坐船來澳門時所描繪的景緻:「終於,你看見了那個小小的白色燈塔。蘇安號悠閑地劃進了東方最美麗的小港灣之一的淺水區裡。」「弧形沙灘周圍,你會看見南歐的建築風格前面,一種排成片的或淺藍色的或粉色或黃色的房屋蜿蜒遍佈在美麗的長滿茂密樹林的海岬上。當從輪船上看時,這個島的大略外貌使人們記起陽光普照的地中海里維奧拉沿岸地區的美麗景色。」(摘自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彼岸視點》二000年出版)。然而,陳截指出,這個本是東方最美麗的小海灣,早已不再美麗,如今,為了「發展」,她不但不美麗,而且更加醜陋。而現在的新填海那些地段,「把海岸切成一塊又一塊,有如『狗咬』。」

 毫無疑問,澳門是要發展,但經濟發展絕不能對環境和我們有價值景觀造成破壞,因為這是澳門人安身立命的資源和維繫這個城市的集體記憶要素。名作家龍應台教授《在紫藤盧和Starbucds》一文中說:「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牆、一座破敗教堂、一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 ,不計得失地保存修復,為了保留傳統的氣質氛圍。」「傳統的『氣質氛圍』,並不是一種膚淺的懷舊情懷。當人的成就像氫氣球一樣向不可知的無限的高空發展,傳統就是綁著氫氣球的那根粗繩,緊連著土地。」「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後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這些道理,可會引起我們的決策官員有所思量、省悟?

 筆者一位朋友的兒子,下個月六歲小朋友吳之力,在幼稚園老師指導下畫了幅松山燈塔,他以豐富的彩筆描繪了東望燈塔的美麗——這是小朋友心目中的東望燈塔,與七十多年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作者所贊許「小小的白色燈塔」,同樣地令人感動至深。可是,歷史中「東方最美麗的小港灣之一」的西灣和南灣景緻已消失了,現在青少年已不知道我們的澳門曾擁有這樣美麗海岸,他們或許要透過照片或香港電視台午夜播舊片才看得到。而現在的填海造地繼續進行,市民卻無法影響政府決策,我們的海已經被填掉了一半,筆者曾站在舊大橋中間目睹這情景深感無奈與悲憤。(為拍張填海照片,結果是被罰款五十元,因為交通警員說舊大橋不准行人,這是題外話)。現在,我們又面對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被列世界遺產的東望洋燈塔之景觀,未來將會被新填地段那一棟棟大樓遮擋著,我們日後站在新口岸也再看不到那一直隨澳門人的東望洋燈塔發放的溫暖光芒。一位老居民對筆者說,建築物不能遮著東望洋,是澳門社會一直共識,我們從小就已知道有此規矩。但是,這個傳統認知是否已被政府推翻呢?

 誠然,最大問題,當傳統美麗的東西、我們共同認知的價值,都被「發展」下而消失時,我們留給下一代的,還有甚麼呢?